第一批糖,徐茵沒打算出售,讓人打包成小份,回頭作為年節福利發放。
看到打包用的粗糙油紙,徐茵不由想到了甘蔗渣。
除髓后的蔗渣是非常好的造紙原料,易煮易漂,文化用紙和生活用紙都能用它來造。
燕恪瑾一聽蔗渣還有這功能,還等什么呀!立馬著人去建造紙工坊。
這么一來,最缺的不是原材料,也不是各種輔料,反而是短工。
南蠻人口本就沒中原多,大部分還是山農,不論春夏秋冬,都老老實實窩在山里,種多少吃多少。
能想到來城里打短工的,往往都是頭腦比較靈活的,要不就是日子實在過不下去需要尋求另一種突破的。
隨著各類工坊興起,短工的待遇一漲再漲。地處偏僻的村落聽說后,也有不少人紛紛趕來府城尋出路。
徐茵從他們身上仿佛看到了后世八九十年代南下深城的打工仔。
人口一旦流動,許多行當隨之產生。
短工多的地方,賣各類吃食的攤子、房屋租賃、出行交通都跟風熱漲。
而見識了府城的繁華、見證了高產糧種的問世,短工們回家鄉過年時,帶去了各種宣傳。
徐茵相信,等過完年,府城想必會更熱鬧。
一方面,會有人來打聽高產糧種的消息,一看是真的,自然會想方設法帶回家鄉去種,高產糧種自此不就傳播開了嘛。
另一方面,會有更多人來城里找活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