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方先生,我想問一下你們還需要多少武器,或者說你們自救會有多少武裝力量?”
廖銘禹端起茶杯小酌了一口,聽了方敬堯的一席話,要說一點都不感觸那是假的。
歷史上海外華人從不負祖國。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后,無數個華僑抗日救國團體將海外上千萬華僑聯合在一起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共同支援國內抗日。
以南洋華僑為例,僅1939上半年,南洋華僑總會就向抗日前線援助五十萬套棉衣,二百一十七架飛機、二十三輛坦克和一千輛救護車,援助之大,令世人驚嘆。
海外華僑除了援助軍需物資外,還采取捐款和認購抗日國債的方式,來支援抗戰(zhàn)。整個抗戰(zhàn)期間,海外華僑共向國家捐款13億多元,認購國債11億元,僑匯95億元。國民政府第一期發(fā)行的5億國債,有一半是華僑認購的。另外說一下,海外華僑認購的國債,最后因內zhan的原因,并沒有得到償還,完全和直接捐款一樣。
抗戰(zhàn)期間,參與抗戰(zhàn)捐款的華僑有四百多萬人,他們當中有陳嘉庚這樣的富商大賈,有鄭潮炯這樣的街頭小販,還有乞丐妓女。無論他們身在何地,是何種身份,都沒有忘記自己的炎黃血脈。
他們是值得被尊敬的,廖銘禹在心里這樣想到。而且現在幾百萬華僑同胞正在日本人的屠刀下掙扎求生。他怎么能完全無動于衷。
“其實我們南洋自救會不僅僅是軍事武裝方面,還包括了工農商業(yè),由七大家族共同成立的臨時議會執(zhí)掌。每個家族都在他們擅長的行業(yè)里帶領著無數華僑和日本人進行抵抗。”
“而軍事力量這一塊,我們方家比較在行。族內與唐繼堯將軍有舊,方某早年間也在家族的安排下考入云南講武堂。畢業(yè)后跟隨唐將軍在滇軍里鍛煉,參加過護國戰(zhàn)爭。呵呵,不怕廖團長笑話。那年方某才18歲。”
方敬堯為了表示坦誠,將自己的身份徐徐道來:
“護國戰(zhàn)爭后,我退出了滇軍回到新加坡打理家族生意。至此,方某為了民族之事業(yè)才重返滇境。”
“現如今我們自救會有兩支部隊,一支在文萊,還有一支在暹羅以南,靠近吉隆坡的位置。暹羅這支部隊有3000余人,只是受于實力限制。我們只得化整為零,以牽制為主不與日軍做正面交鋒。”
原來在暹羅以南的叢林里打游擊啊,聽完了他的一番話,廖銘禹點點頭也了解了大概。這個方敬堯倒是有點出乎他的意料。讀過講武堂,16年在滇軍還帶過兵打過護國戰(zhàn)爭。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不過如今暹羅已經全面向日本妥協,充當了日本人的仆從國。只怕后面這幫南洋游擊隊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啊。
“煩啦,把我們倉庫里所有日式武器,連同那批英國佬都7.7口徑武器都給拉過來,所有槍械低于市場價賣給方先生!”